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桐梓县锚定群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深入探索乡村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推动“村晚”名片破局出圈,谱写了乡村振兴精彩篇章。
桐梓“村晚”起源于18年前桐梓县当地群众与游客自发组织的消夏晚会,经持续引导、接续发力,形成了现在的桐梓“村晚”。2024年,桐梓“村晚”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示范展示点,在推进文旅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4年以来,累计举办“村晚”系列活动271场次,演出节目3694个,参演人员2.66万人次,观看人数89.18万人次,全网总曝光量超1.2亿,获CCTV《东方时空》专题报道、CCTV13新闻频道蹲点采编、专题报道,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天眼新闻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
一、以文化人,培育乡村文化新土壤
围绕文化铸魂、文化强基、文化互鉴,桐梓“村晚”“艺”气风发,点亮乡村文化夜空,激发乡村文化创造力,为乡村文化土壤注入了丰厚营养。
唱响红色旋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桐梓搭建“村晚”舞台,紧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等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经典歌曲人人唱”合唱大赛,举办“长征组歌”歌曲专场展演,大力弘扬和传承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将《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作为“村晚”主唱曲目,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家乡、歌颂先进模范的主旋律在乡村回荡,群众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爱党爱国爱家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每一个人心底流淌。
激发创造活力,夯实乡村文化基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突出“村晚”群众舞台的本质属性。台上节目由群众自主选材、自导自演,将田间农事、生活日常编排成文艺节目登上舞台,真正体现了群众创、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实现了群众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由“旁观者”变身“主角”的转换。不断挖掘和培养乡村文化文艺队伍,吸引本土文化文艺爱好者广泛参与创作、表演,《戴上党徽》《桐梓》《竹笋之王》《搭上公交去九坝》《人间水银河》等原创文艺作品深受群众喜爱。全县以“片区海选赛+复赛+决赛”的方式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活动,“人人是主角”“有才你就来”“出彩在桐梓”等“村晚”理念深入人心。“村晚”让乡村文化以更加多元、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激发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文化基础。
挖掘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流交融。桐梓“村晚”坚持文化互鉴共融,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文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魅力。举办乌鲁木齐交响乐团、中山大学校友会交响乐团、珠海市歌舞团、“民族团结一家亲”“黔川渝一家亲”等“村晚”演出专场,《黔北矮人舞》《狮溪高腔大山歌》等节目展现了桐梓风土人情,川剧《变脸》《重庆味道》《金桥吹打》等节目展现了川渝地区民俗风情,粤黔川渝四地传统文化、新疆民族风情、各民族非遗项目同台展示,融合了城与村、老与幼、专业与非专业等多种元素,促进了文化交流交融,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巴蜀文化与黔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交流互鉴的璀璨舞台。
二、以文立心,倡树乡村文明新风尚
立足文艺创新、榜样引领、群众共治,桐梓“村晚”“正”气满满,引领乡村文明风尚,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创新表达成风化人。组织当地文艺工作者、干部群众、教师学生,创作以乡风文明为主题的童谣、快板、情景剧、高腔大山歌等本土文艺作品,精心编排《办个母鸡酒》《乡风文明人人讲》《远房表叔留遗嘱》等节目,倡导抵制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低俗婚闹、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同时,将科普知识、法律法规进行“二次创作”,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
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桐梓“村晚”舞台,“星光”闪耀。孝敬儿媳、明理公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先进典型闪亮登场,成为“乡村明星”。“村晚”节目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文明实践从“村晚”舞台延伸,融入村民日常,推动形成向上向善、幸福和美、社会和谐的时代新风,倡导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抢凳子、打赤膊、乱吐痰”等司空见惯的行为悄然变化;滥办酒席、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见怪不怪的现象渐渐消失。“村晚”天天有,文明日日新。在文明新风的浸润下,近年来,桐梓县涌现出了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中国好人、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道德模范、新时代的贵州人、贵州好人、遵义市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45例。
群众共建和美乡村。群众干劲十足,自发让“村晚”流量变“留量”。主动改厕、改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群众屋内屋外干净了,乡村环境美了。围绕“村晚”举办,当地党员群众自发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村民和游客主动参与“村晚”秩序维护、咨询服务、垃圾清理、宣传推介、平价待客等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九坝镇成立旅游协会、候鸟协会,开展涉旅矛盾纠纷调处,2024年累计帮助解决问题160余个。让游客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成为群众新的目标,打造文明景区、文明小区、文明街区、文明市场、文明广场、文明窗口、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公厕、文明工地成为乡村新的时尚。始于“村晚”,不止于“村晚”。亲善乡邻、其乐融融的和美乡村画卷在“村晚”推动下,展现出独特的深度与厚度。
三、以文塑旅,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
聚焦资源整合、场景打造、消费拉动,桐梓“村晚”火热“景”气,为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汇集资源,丰富旅游业态。桐梓“村晚”持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研”等要素推动康养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出“看村晚、逛街景、品美食”旅游路线,将县内旅游景区串联起来,推出精品自驾游、乡村体验游、红色精品游、亲子研学游等“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路线,不断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旅游消费。借力“村晚”开展旅游服务提质行动,聚焦安全教育、服务方式、环境卫生等加强民宿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档升级乡村旅馆,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旅馆规模持续壮大、经营持续规范、功能持续完善、品质持续提升。小西湖梅花鹿庄园荣获“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十佳民宿”称号。
打造场景,撬动消费活力。撬动消费活力。围绕桐梓“村晚”举办,重点打造“云上九坝”和“浪漫杉坪”旅游生态圈,丰富网红打卡地、特色餐饮、民宿、零售、娱乐、文创等业态。举办流光溢彩夜桐梓文旅消费季、非遗美食、拳王争霸赛、村播大舞台、桐梓窖杯村跑等系列活动,实现场景引客、住宿留客、业态聚客。打造九坝山堡乡愁集市、星云集市、云上夜市等消费场景。葫芦城“桐梓秋季村晚”围绕街区场景打造,持续引流拉动消费,带动商业店铺租赁115间,累计接待游客82万人次。
拓宽渠道,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村晚”活动现场设置农产品展销区、特色美食街区。利用“村晚”流量,采取“村晚”+销售、“村晚”+新“夜”态等举措,在游客聚集地方建立乡村振兴服务站,线上线下销售方竹笋、牛肉干、豆腐干等土特产和农产品。2024年“村晚”举办期间,带动群众就业,切实帮助群众增收。
四、桐梓“村晚”的启示
桐梓“村晚”的火热,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果,所展现的一幅幅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图景,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基层的落地开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一)村晚村办,坚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是“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桐梓“村晚”作为群众性舞台,演的是乡村、讲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展示出的是人民群众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村晚”才能更深地扎进土地,而不是一场虚空的“舞台秀”;只有坚持契合群众文化需求,让群众享有更多的文化“红利”,“村晚”才能行稳致远、枝繁叶茂。
(二)创新创造,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是“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桐梓“村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村晚”必须不断创新题材、创新表达、创新形态,使之更具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融合赋能,致力让群众富起来是“核”。坚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桐梓“村晚”立足独有的文化优势、地理特点和乡村旅游基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村晚”为媒,做好“旅游+”“+旅游”文章,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乡间赛事等新业态,推动农文体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
(四)构筑力量,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是“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桐梓“村晚”,演的是文化文艺节目,参与的是广大群众,凝聚的是人心共识,汇聚的是精神力量。凝心聚力,需润物无声;团结奋斗,需久久为功。大道至简,“村晚”以其独特魅力,激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精气神,成为广袤乡村富有生命力的生动实践。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