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河自治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得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众多非遗品牌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建立传承机制。沿河自治县成立“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非遗普查方案》《每年度非遗保护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方案,建立土家文化传承机制,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将土家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日常议程,加强文化建设。
强化经费保障。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投入相应资金,强化项目申报,并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融合展示项目进行补助,保障传承工作。
建设传习基地。在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传习基地、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等 20 处,免费开放非遗场所,动员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如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工坊常年为群众提供了欣赏、研学、培训等服务,让傩面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挖掘特色,精准施策
突出挖掘整理。广泛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名录和传承人档案信息库,深入聚居地区进行普查收集。目前,沿河自治县收集有花灯、狮子灯、傩戏、阳戏、藤编、傩面具雕刻技艺、山歌、土家油茶汤等传统艺术、技艺、美食等100余种,四级项目库64项,代表性传承人30余人;土家族民歌风俗类、祭祀类、山歌类、劳动号子类146首歌词、歌曲、歌谱被记录整理,并编辑简谱打印成册。
注重品牌申报。大力申报县内非遗名录,已建立《土家族民歌》《阳戏》《土家族中草药单方外敷烧烫伤治疗法》《土家族服饰》《土家族哭嫁》《土家油茶汤》《上坝盐豆腐干》《土家族古法腊肉香肠制作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并突击申报“藤编”等 7 个非遗项目,培育文化文产企业,强化文创示范点建设。
推广工艺品牌。推动传统工艺产品和美食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傩面具雕刻技艺等产品包装生产,多项旅游商品投入市场,同时申报“能工巧匠”与“文艺”人才项目,为游客提供优质产品,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培养人才,汇聚活水
保障人才充足。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采取“传帮带”方式,开展传承培训。2024年开展多次培训活动,还组建了毕兹卡、农二哥、山歌山妹、花衣纺、映山红等多支精英组合,编排整理民间文艺并将其搬上舞台。
强化文旅融合。创新开展展演活动,依托土家山歌艺术节、乌江之声、文化遗产日等节日活动推出山歌、打镏子、傩戏、摆手舞等传统歌舞戏剧等非遗节目。同时紧紧围绕“画廊乌江·山歌沿河”发展定位集中展销产品,鼓励传承人借助平台开展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如近年来举行的系列文化遗产活动大赛、非遗展演等,有力推动了文旅产业发展。(山歌沿河 杨小丽 冯忆)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