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兴仁乡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扑面而来,装点着青山绿水,浸润着群众心田。
近年来,兴仁全市掀起“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的热潮,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为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兴仁凝聚了强大向心力。
兴仁市在全市各村(社区)倡导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幺公理事会”“总管协会”等,各村(社区)因势利导推动形成村规民约、制度规范,各类酒席数量大大减少。
红白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如今在兴仁,文明新风处处劲吹。自深化文明新风倡导以来,全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群众为主体,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联动、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文明新风理念深入人心,逐渐浸润为薏乡大地最温暖的底色。
兴仁常态化开展树新风集中引导行动,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实行“两报告一承诺”。全市所有村(社区)均修订村规民约,将酒席办理范畴纳入其中。
“什么酒可办,什么酒不能办都有统一标准。谁不按规矩办事,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劝诫制止。”城北街道丰岩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华说。作为全省文明村,丰岩村结合文明新风倡导、文明乡风建设等工作,建起了“民族团结食堂”,制定了酒席办理申报制度,并对办理酒席的规模、标准、礼金等进行明确要求,深受群众的赞赏。
破旧立新,靶向发力。在兴仁,乡风文明建设中各种“老大难”问题正得到有效治理,广袤城乡正高唱正气之歌。
“党似天上红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一心向着共产党,国也富来民也强……”在城南街道鹧鸪园村的广场上,鹧鸪园村民族风情团的60多名队员正在排练。
“我们村依托浓郁的布依民族风情和乡亲们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优势,组建了鹧鸪园村民族风情团,并在风情团里又组建了八音队、铜鼓队、腰鼓队、唢呐队、舞蹈队、花灯队、舞狮队、山歌队等八支民族民间演出队,不仅在村里形成了“天天有表演、月月有展演”的文化活动,还通过外出表演增加收入,更有效转变了村民以往喝酒、赌博的不良习惯。”鹧鸪园村村党支部书记自豪说道。
在大山镇的野场村,彝族同胞创作的一个个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节目俘获大批粉丝。“看完了、笑够了,还特别受教育,再不改变不良习惯,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村民王大娘边说边笑。
民风淳,则乡村兴。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中,兴仁市注重示范引领,有力引导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让文明的因子活跃起来,文明的风气浓郁起来。
一位好人就是一根标杆。兴仁市常态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女婿、贤妻、良母等群众性创评活动,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模范典型人物选树活动,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截至目前,全市有8人入选“中国好人”,12人荣获“全省道德模范”,60人入选“贵州好人”。
屯脚镇鲤鱼村是全国文明村镇。该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通过入户宣传,党员带头整治等方式,培养村民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成为全体村民对环境卫生治理的共同责任。村民们说,现在村庄更整洁了,邻里更和谐了,生活更舒心了。
党风民风良性互动,越来越多干部群众自发成为文明的传递者。文明之花开遍薏乡沃野,渲染着勤劳淳朴、风清气正的山乡本色。
在大山镇猪槽箐村,一幅乡风文明的动人图景跃然眼前。正午之时,村民议事厅里议事正言欢,一场“瘦身”满月酒“议”出新风尚;夜幕降临,广场上歌声飞扬,村民结伴跳起了广场舞。
“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猪槽箐村村党支部书记林雪玉回忆,以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忙完农活后无所事事。在倡导下,村里老党员、老干部、致富能人等组建了民情议事会,把禁止赌博、婚丧嫁娶、公益事业、纠纷调解、群众诉求、产业发展等列入议事范围,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大家讲文明、守规矩,精气神十足。
乡风文明建设只有建章立制,才能在久久为功中激浊扬清。为此,兴仁市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督查、调度、考核和联动机制,同时,将文明新风倡导纳入文明创建内容,在媒体开设“不文明行为曝光”、“酒席乱办曝光”等专栏,公开曝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一系列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让文明落地生根,融进干部群众骨子里,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各地因势利导,拓展工作思路,推动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
群众唱主角,与文明“相约”,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真切体会到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正和着乡村振兴的声声号角,在薏乡大地上铺展开来……(李鑫波)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