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棉花山村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凤凰涅槃”断穷根,提振精神树新风,形成了山清水秀、黛瓦白墙的“画里人居”。
选准“带头人”夯实基层党组织。位于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的棉花山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丘陵山村,全村有14个村民组,有441户1864人,其中贫困户123户,480人。以前,因为缺水,农作物只能靠天吃饭,许多村民改种了茶叶,但由于无机械化加工、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茶叶附加值不高。村民收入远低于普觉镇平均水平,被列为松桃县二类贫困村。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之前,棉花山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过于薄弱,村干部思想保守,缺少发展的核心动力。2013年,普觉镇结合村“两委”换届,引导年富力强的退伍军人刘德智竞选并成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注重把愿奉献、有能力、有闯劲的党员吸纳为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优化了村党支部班子结构,组成了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领导核心。
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村干部严守纪律、恪守清廉,不用职权占公利、不用项目谋私利、不与群众争红利,把纪律“红线”牢牢根植于心。在产业引进、项目发展、资金使用等事情上,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民主、公开、透明操作,真正做到了自己不伸手、家人不参与、亲戚不照顾。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未发生一起贪腐事件,优良的作风化作事业发展的“新动能”。
改善基础廉设施吹响美丽乡村集结号。棉花山村以加快本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2013年,从县财政局争取到350万元,并用于修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整村推进工程;2014年,从县烟草局争取到7000元,解决干群连心工作活动室办公设备,从镇人民政府争取到1万元资金装修村办公室,从县文广局争取6万元修建下香平篮球场,2015年,从县水务局争取70万元修建的风香云水库,从县建设局争取40万元改造小康房,2016年,从省财政厅争取到112万元改造了棉花山村农田灌溉排洪沟渠。如今的棉花山村,村庄干净整洁,村容村貌较之过去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安居才能乐业。棉花山村把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投入和建设力度,切实改善了贫困户的人居环境,真正做到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 现在,走进棉花山村,以往破旧不堪的土房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别致的楼房。谈起村里居住环境的变化,村民胡志国告诉我们,棉花山村将要完成39户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建设任务,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为推进危房改造建设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对口帮扶单位以及各界爱心人士都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他特别提到棉花山村村长韦大顺,为了让贫困户早日建房入住,他帮贫困户贫困户拉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运费他个人先垫支,对于特别困难的贫困户,他还先垫支购买建筑材料的费用。当韦大顺得知我们要对他进行采访的时候,他摆摆手说道:“不用采访了,我们村长,为老百姓办点事是应该的,我只是为脱贫攻坚工作尽点绵薄之力罢了。”
棉花山村房屋立面都统一刷成了靓丽青瓦白墙,87家受益农户的房子旧貌换新颜。此外,村内现有一栋二层村部办公楼、一栋养老院、一座戏台、一个篮球场、一批室外健身器材,一排宣传文化长廊……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找准“病灶”带动村民创业致富。过去,棉花山村是一个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典型空壳村。2015年棉花山村整合县委组织部26万元、县发改局80万元、县扶贫办50万元建茶叶加工厂发展村集体经济,铺就一条从“输血”更到“造血的发展致富路。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致富千家万户。要实现真正脱贫不返贫,必须立足本地实际,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如今、棉花山村成立三个专业合作社,发展生猪、肉牛养殖业和经果林种植。目前,生猪、肉牛养殖场已经平场,并开始圈舍建设,经果林已种植230亩,牧草50亩。其中,利民兴专业合作社拟投资150万元,修建年出栏生猪3000头养殖场。通过代养模式,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22户88人致富,可为每位参与村民年创收6000多元;志和兴专业合作社拟投资150万元,修建年出栏肉牛1000头养殖场。通过代养模式,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15户61人致富,可为每位参与村民年创收1万多元;永生专业合作社已投资140万元种植经果林230亩,直接带动精准扶贫户21户81人致富,可为每位参与村民年创收2000多元。积极争取工业辣椒种植项目,采取免费提供椒苗、肥料、农药,保底价收购等模式,发动村民参与种植,可为参与种植村民每亩增加3000至5000元收入。
在棉花山村村委会办公室,村支书刘德智指着精准扶贫作战图向我们介绍到:棉花山村的产业发展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以村企茶叶加工厂为龙头,完善设施设备,加强内部管理,获取生产许可证和QS标志,实现生产标准化;二是以发展茶园为主,计划在棉花山村原有的2500亩茶园基础上发展新置茶园500亩,翠红李300亩,水蜜桃200亩,牧草500亩,在村枫香云、甘塘、川硐、沙子坡延伸到下乡坪,凡坡度25°以上的均退耕还林,种植楠竹2000亩,实现种植业产业化;三是在养殖业方面,建年出栏生猪3000头养猪场一个,年出栏肉牛1000头养牛场一个,实现规模养殖;四是建设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业园一个,并结合普觉镇农业园区发展发旅游,开办农家乐,通过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促进棉花山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物质与精神两个都要才叫幸福。农民的幸福看哪里?有人说,要看腰包,要看变化,要看笑脸;还有人说,要看精神……
棉花山村老百姓说,这“变化、腰包、笑脸、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谁曾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棉花山村,贫穷落后得有些“远近闻名”,其中婆媳关系更是村里的老大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村支书刘德智想过很多办法,最让其津津乐道的就是评选好媳妇。“小家庭和谐了,村这个大家庭才有可能发展啊!”为此,该村认真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对照市级“文明卫生村寨”活动的目标任务及要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统领,制定了10条村规民约,年底评选好媳妇和文明家庭时就以此为依据,由村民投票决定。为扩大影响,评选出首届好媳妇和文明家庭后,村里专门开大会表彰,同时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系列道德文明评比活动,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为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今,进棉花山村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了柏油马路;路两旁草地如毯、绿树成荫;新的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依规划进行,整齐美观;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上了光缆电视;建起了文化教育长廊和新文化广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民的文明素质提升了,村里的卫生环境变化了,农居窗明几净、农院干净整洁、院外清新有序,人们穿着干净整齐,一脸喜悦的样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景象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刘振斌)